非遗牡丹首饰

发簪、发钗、步摇、凤冠……走进“90后”非遗传承人沁香的汉服体验馆,琳琅满目的传统首饰让人眼花缭乱。作为一名汉服文化爱好者,她用10余年的时间,把热爱经营成事业,在一簪一花、一珠一串中为汉服国潮的兴起贡献力量。

还原宫廷技艺 打造牡丹首饰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今年32岁的沁香,从到洛阳上大学时开始接触汉服。“这十几年,我见证了汉服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的过程。”沁香说,对于汉服爱好者来说,传统首饰是整体造型的点睛之笔,从上大学时,她就开始尝试自己动手制作首饰,2014年大学毕业后,她更是一头扎进了这个领域。

为了做出更接近历史的首饰,沁香不仅通过网络视频学习制作技艺,还遍访老手艺的传承者,并阅读大量的历史书籍、考古报告,研究不同时期首饰的造型、颜色、特色。“宫廷首饰是我国传统首饰的代表,但是由于工艺繁杂、传承断档等原因,掌握其制作技艺的匠人寥寥无几。”沁香说,她尝试利用学到的宫廷首饰制作技艺,结合洛阳牡丹制作传统首饰,“牡丹雍容华贵,在古代,其是首饰常用的造型”。

沁香介绍,她力求还原宫廷技艺手法,每件首饰都要不停地琢磨原材料选择、花色搭配、固定美化等,往往需要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2017年,沁香的洛阳牡丹首饰制作技艺被评为西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她制作的首饰也被全国各地多家文化馆、博物馆收藏,成为展示传统服饰文化的载体。

参照出土文物 仿制明代凤冠

点翠凤冠

随着手艺越来越娴熟,沁香开始挑战更复杂的首饰。在她的小店中,有两件仿制的皇后凤冠,其原型是明代定陵出土的文物。

“这件仿制的六龙三凤冠重约6斤,使用了4300多颗淡水珍珠,耗时约1个月才制作完成。”沁香说,明孝端皇后六龙三凤冠出土于1957年,是国家一级文物,目前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,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(境)展览的文物之一。

原型凤冠大量使用了点翠工艺,即将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仔细地镶嵌在镏金胎体上。如今,为保护翠鸟,传统的点翠工艺已不允许使用。为此,沁香自学了多种仿点翠工艺,使用染色鹅毛、鹦鹉羽毛、缎带等材料制作仿点翠作品。以仿制的六龙三凤冠为例,沁香使用的是抽丝缎带仿点翠工艺,先将蓝色缎带中的横丝一根根抽出,再将剩下的缎带梳理整齐、涂抹胶水、剪切形状,最后一片片镶嵌在铜丝制作的胎体内。沁香说,这个过程像绣花一样,需要极大的耐心。

推广汉服汉礼 弘扬传统文化

除了制作首饰,沁香还专门向1987版《红楼梦》的化妆师杨树云拜师学艺,学习了各个朝代的汉服妆容。“一身汉服搭配合适的妆容、首饰,能让体验者更有沉浸感。”在沁香看来,喜爱传统文化不是因循守旧,传统审美叠加现代需求,汉服国潮才能走得更远。为此,她会结合不同顾客的特点,对复原的历史妆造进行改良,让大家更容易接受变装“穿越”后的自己。

“守正创新,传统文化才能走近更多年轻人。”沁香说,洛阳汉服热持续升温,为年轻人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架起了一座桥梁,“当大家换上汉服,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,立刻有了满满的文化自信”。

前不久,山东卫视《行进中国》栏目走进洛阳拍摄,沁香受邀作为嘉宾,在节目中宣传洛阳的历史文化。“传承之外,更重要的是推动以汉服、传统首饰为载体的文化不断发展。”沁香说,她将怀揣匠心继续钻研技艺,为传播弘扬传统文化探寻更多更宽的渠道。(洛报融媒·洛阳网记者 智慧 文/图)

推荐内容